为天津人的骄傲——张祥青 默哀(3 / 3)

加入书签

2002年,在市、区、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荣钢紧紧抓住市场、科技、投入、人才四个关键因素,不断加快企业发展。实现销售收入2.54亿元,上缴税金1627万元。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又投入2.5亿元资金开始恢复2号高炉及辅助设施的建设,同时投入4500万元建设36m2烧结机和72m2烧结机,弥补了高炉炼铁无原料的先天性工艺缺陷。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加到1100人;

2003年,为结束有铁无钢的历史,形成天津地区钢铁行业优势互补的新格局,继续追加投资6.9亿元,完善改造了120吨顶底复合转炉、750mm轧机生产线及辅助设施,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上缴税金6280万元。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加到2250人,并通过了英国bis认证公司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澳大利亚罗泊河矿业公司签订了10年铁矿石供应合同,每年提供铁矿石原料400万吨,总计4000万吨,合同案值200亿元,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成本,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原料紧张而造成排产困难的问题;

2004年,公司继续加大自有资金投入,相继完善15000立方米制氧、高炉、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和3号高炉等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上缴税金2.2亿元。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3100人;

2005年,集团实现营业额154.5亿元,上缴税金6.2亿元,就业人数4000人;

2006年,荣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利税21.2亿元,上缴税金7.8亿元。

津南区,素有天津“金三角”之称。津南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三个一、六个五工程”

张祥青

认真落实天津市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制定《非公有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骨干私营企业定点联系制度和例会制度,(对年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确定一名区领导和相关部门作为定点联系领导和联系单位,每月至少深入企业一次解决协调急难问题,并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非公有企业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在津南,区域经济发展与民营企业发展互为成就。张祥青正是得益于津南良好的投资环境与投资政策,使荣钢不断跨越式攀升,超速发展,一次次从科技、管理到企业文化品性的全面提升。

相濡以沫的张祥青夫妇缔造钢铁帝国通过深入接触,张祥青进一步得知,渤冶已连续两年停产,设备老化,1100余名职工下岗,投资得不到回报,但企业坐落的位置很好,濒临港口、高速公路口,可谓四通八达。

经过科学细致的市场调研,加上在谈判过程中所深切感受到的津南区、葛沽镇两级政府领导那种发展地区经济、造福津南父老的拳拳公仆之心,张祥青在短短的时间内作出了买断天津渤冶公司的重大决定,并于2001年4月组建了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荣钢集团销售收入285亿元,利税29.7亿元,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59位,制造业500强中77位,天津市百强私营企业第一名。

2.8亿元的投资案值,从获知到洽谈到合同生效,只用了短短的14天!

没有鲜花,也不要掌声,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张祥青一贯的原则。他立即投入6000万元对年久失修、锈蚀严重的老化设备进行修复、改造,亲自带队抽调唐山的精干人员夜以继日地艰苦鏖战,住在简陋的小旅店,吃着2元钱一份的盒饭,但是所有人都激情高涨,也许他们能够隐约感受到一个钢铁巨人即将在他们的手中诞生!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即2001年5月28日,1号高炉正式恢复生产。铁水奔流声、众人欢呼声响彻厂区。直到今天,当时的亲历者回想当时的场景,再看今天水塘上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无不感慨万千。张荣华说:“只有那些与我们一起创业的工友们才深深体会到所付出的一切艰辛是那么值得回味。”

事实证明,中国的钢铁行业正纷纷向沿海地区布局,铁矿石每年进口量约4亿吨,而在当时,进口量尚不足2000万吨,天津刚刚确定了建设铁矿石大港口的规划。

2001年当年,企业即实现产值1.3亿元,上缴税金252万元,安排劳动力就业500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