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首次折戬沉沙?(2 / 3)

加入书签

不过换个思路,现在看上去没多大用处的称呼和头衔,但等到日后笼络了全港所有教育工作者,那这个联合会就大有可为了。

……

1972年的新春,如往昔一般,舅公一家、大爷爷一家几乎全都过来了,加上霍耀文一家人和安娜,热热闹闹的几家人共同欢度新春。

本来安娜之前也想多陪一会儿的,但总督府忙的很,又在为霍耀文入股红磡海底隧道的事情想办法,新春那天只匆匆过来拜了个年,就又早早的回了港岛那边处理公务了。

此刻,还在霍耀文和家人一起共渡春节的时候,遥远的英国那边,《权游》和《一千个成功的故事》在经历了多次审稿和排版后,终于是准备出版上市了。

这些理事们大都是一些资历颇深的老教工了,在各个官立中小学都工作多年,人脉很广,又热爱教师这一行业,让他们来管理各区各校的入会教工,也算是得心应手了。

安娜之前说总督府那边财政紧张,近两年是无法提高教工待遇,这事霍耀文没在会议上提及,主要是怕会有更多的教师看薪酬提不上去,就选择辞职另谋出路。

只是让各个新任的理事们尽可能的安抚住那些低收入的教师,如有需要可以像教工联合会寻求帮助。

同样的,教工联合会算是正式成立以后,霍耀文第一时间就提出创办一封属于教工会的专属报刊。

这主要还是为了教工联合会长远考虑,一个有组织的工会,没有盈利的话,是很难维持和运转下去的,所以创办报刊就是为了能够让工会能够持续长久的发展下去,不至于总是让霍耀文贴钱。

不过考虑到两本书的定位不同,《权游》这般史实大作绝对不能如此草率的就上市发行,泰晤士出版公司的总编在向董事会的人申报以后,决定进行为期长达两个月的大规模宣传。

报刊的名字最后商量了一下,就定为《教育曙光》,算是一份中、英文双语教育的学报,以促进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为宗旨,刊登实践和研究性的文章为主体,接受全港教师的投稿。

去掉人员开支和投稿人的稿费,所有盈利归教工联合会所有,用来发放教工会内部员工和理事们的薪酬。

报刊的投资和印刷设备是霍耀文这个会长资助的,倒也没花多少钱,也就十几万港币,谁让会员全都是苦哈哈的教师呢?

连每人每个月交的会费都只象征性的收一块钱,指望他们拿钱来完善教工会的日常运作,基本不太可能。

说起来有些可笑,这个教工联合会会长的头衔和称呼,仿佛是霍耀文花钱给砸出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