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章 打过天山,打到云和山的那一边去(3 / 3)

加入书签

“臣在。”童贯心中一喜,看来在那些正统武将和他之间官家还是比较信任他地,这次也不例外。不过他却不敢把这种喜悦表现出来,宋徽宗不是一个明君,更加不是一个强势的皇帝,加上宋制不杀大臣,宋徽宗甚至从来没有下旨杀戮一个士大夫,可是现在他却要杀自己的亲生儿子……看来官家是真的怒了。

确实,不杀大臣那是表示皇家有包容之心,可以吸引大臣更为赵家卖命,但很少有人能容忍自己儿子的背叛,这就跟人们对汉奸的痛恨更甚于侵略者是一个道理。

不过,没等宋徽宗的话说出口,安公焘就脸色大变,他当然知道宋徽宗现在起了杀心,连忙劝道:“陛下三思!十七殿下毕竟是陛下亲生骨肉,杀之不详,且为不义。况且,十七殿下毕竟年幼不明事理,只因受到逆贼鼓惑才投了逆贼,十七殿下心里定是没想过背叛陛下的,还望陛下饶恕十七皇子。”

不管是出于什么心思,赵桓也连忙帮腔:“微臣附议。十七弟毕竟年纪幼小,又被林逆鼓惑了几年时间,少年人一时头脑热做出些出格的事也不是不能理解,还望父皇念及父子情义饶过十七弟。”

“微臣亦附议。”种师衡也在一旁劝道:“十七皇子只因年少不更事才犯下如此过错,并不是有心背叛陛下,还望陛下宽恕其罪。”

“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如果宋徽宗是个穿越人士他肯定会来上这么一句,但是很可惜,他不是,他现在也只是眉头大皱,随即面有喜色地道:“且不说赵栻是否叛国,这一点先抛到一边,朕现在考虑的是,是否可以让赵栻背叛伪唐?伪唐新立,本就人心不稳,若朕让赵栻在伪唐内部乱来一气,则伪唐岂不似乎旦夕即亡?”

“这不可能。”赵桓还以为他的皇帝老子会想出

主意,原来却是这么个弱智的主意,“赵栻或者对那忠心,但依微臣观察,其对伪唐甚是向往,赵栻是不会背叛伪唐的,这一点微臣可以肯定。”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在辽东的时候赵栻跟他说起的那番话:

“大王想地不是象大宋那样在异族的铁蹄下芶延残喘,而是征服。大王想征服金国、辽国,乃至收复先唐朝我们汉人失去的安西、北庭还有安南,更甚至,大王想完成先唐想做但没能做到的事。打过天山,打到云和山地那一边去。”

想着赵栻说这番话的时候眼中地那抹狂热和向往,赵桓明白,赵栻已经跟大宋不是一条心了,大宋完全不能给他提供实现梦想地舞台,而大唐能。从那一刻起赵桓就知道,赵栻已经是唐人,而不再是宋人,即使亲身父亲宋徽宗下令,只怕赵栻也只是当个笑话看一看然后就随手丢到一边去。

蔡京眼珠子一转,也拜道:“太子殿下和两位大人所言极是,还请陛下饶过十七殿下。”

毕竟是亲生儿子,宋徽宗也不忍心真的杀了,见人人都来劝,他也就就坡下驴。顺势下旨:“既然众位爱卿求情——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童爱卿,你领殿前兵马去将那个逆子抓来—不想见这个逆子,你且将其软禁在宗人府,不奉诏不得出。”

臣领命。”

最新全本:、、、、、、、、、、

赵桓将赵栻的话原封不动地重述了一遍。尤其是那一句“打过天山,打到云和山的那一边去”,这句话更是被他着重强调。

宋徽宗对此嗤之以鼻,蔡京跟他的反应差不多,童贯则是感到莫名其妙,而种师衡却是听的眼睛一亮,嘴里反复地念叨着“打过天山,打到云和山的那一边去”,看他的神色似乎比赵栻更为狂热和向往。赵桓已经见过赵栻的样子了,为了这句话他甚至可以放弃皇子的身份背宋投唐。现在再看看种师衡地反应,他不仅有些担心:伪唐会不会把种师大人也给拐去?难道这句话就那么吸引人?

安公焘虽然挂的是枢密使的职位。但他毕竟是文人,根本就没有真正武将的那种热血和豪迈——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向往沙场,恰恰相反,安公焘对打仗极为反感,认为那是“国之凶器”。听了赵桓的话,安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那林靖文即使称王也应该是一个暴君。兵者,国之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作为一国之君,岂能把战争挂在嘴边上?非明君所为也。从这一点看林逆不足为虑。”

真的不足为虑吗?想着辽东的那些从逆之民说起自家大王的那抹狂热和感激。赵桓很难同意这种看法,不过他也不会蠢到反驳出来,再说,安公焘的这种看法他自己也是同意地。

宋徽宗赞许地对安公焘点点头。“安爱卿所言极是,林逆不足为虑。不过,”他的目光一冷然那赵栻不顾父子之情君臣之仪背叛于朕背叛大宋,那就别怪朕亦不念父子之情。童爱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