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小举措(2 / 3)

加入书签

然后偶尔微服出宫,刘辩也派人去寻王粲、孙策、马超、陆俊来作陪过。

只是他没听说陆俊有个叫陆逊的亲戚,有些奇怪罢了。

平日里,刘辩也有节制的进出蔡琰和唐婉的宫殿,他倒不是担心董太后和何太后联合派来的“间谍”,主要是刘辩不说想要长命百岁,起码要突破一下四十岁的魔咒吧!

然而,轻松的日子没过去多久,刘辩便收到了一条坏消息冀州刺史贾琮在任上染病离世。

在刘辩被正式立为太子前那会,贾琮是第一个上书的,其在任上兢兢业业,冀州因此政治清明。

而在人事之外,静极思动之下,刘辩不是没想过如改良造纸术一般,再搞出点朝堂之外的东西。

比如说取了郡邸中一个字的邸报,用以引导中央地方的舆论。然后,在了解完从雕版开始到像报纸那样大规模发行天下所需的费用后,刘辩觉得,还不如拜托他的老师郑玄多去太学谈经论道呢!

而若是只到郡县,与公文又有什么区别。

与之相比,汉律疏议虽然耗费更多,但其作为“吏事”必考的内容,印完之后却是实打实的可以拿来卖钱回本的。

最终,刘辩倒也没完全放弃邸报的想法,而是在和卢植等沟通之后,选用了最省钱的方式先把此事定了下来一至两月一刊,只下发到县一级,张贴布告,就连印刷都不必了,抄录足矣。

就连平难中郎将张燕都感念贾琮的德行,允许贾琮派属吏进入山谷,贾琮也曾上书称,不出三五年,黑山军便可无患了。

上面记录一些朝堂上定下的大略等内容,等同于定期公文罢了。

先留个引子,以备来日。

第一份邸报开篇明义,在介绍了何为邸报之后,后面就是治政安民、鼓励农桑、崇尚节俭等等,都是些放到哪里都不算错的东西。

在刘辩看来,最有价值内容是邸报的最后,通告百姓,从御史台在雒阳的府衙和校事部在南市的亭子到郡国中的监察从事所在,这些都是能受理百姓冤屈的去处。

但实际上能起到多少作用,恐怕寥寥无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