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酒后一日(2 / 3)

加入书签

只是这次又加了一个药引子董太后的外甥张忠。

徐璆因军功抵罪才得以免官回家,但当时的宪帝没有被蒙蔽太久,徐璆很快被重新征用,迁为任城相、汝南太守。

说实话,当初刘辩在看徐璆的履历到此处时,他合理地怀疑,宪帝当时听信宦官和张超的谗言,甚至不是为了打压徐璆,只是想要省下军功的赏赐罢了。

历史上,转任东海相后的徐璆奉献帝之命到许县担任卫尉,途中被袁术劫持。后袁术称帝,他誓死不愿为袁术效命,在袁术死后,他带着传国玉玺和汝南太守东海相的印绶交还献帝。

徐璆上书弹劾倒不是觉得均输法与民争利,而是认为曹嵩吸引商人成为均输官,一定会产生贪污的行为。

近一年来,东宫属官中除了常设的太子舍人,其他都已经安排的差不多了,曹嵩原本的太子率更令也是时候卸任了。

曹嵩原本当司空时是袁滂的上官,后来担任太子率更令虽变成了千石但意义不同。均输令放在大司农之下合情合理,因为均输令本身就要和负责平抑物价的平准令配合。

其原属大司农之下,六百石。

徐璆本身是一位资历非常光彩的干吏,他在黄巾之乱前担任荆州刺史时,一口气弹劾了包括董太后外甥张忠在内的六个郡太守及其属县长吏在任上的贪污之举,皆有真凭实据,最后都治了罪。

而今随着气候变迁,南方的湿热线不断南移,去长沙等地倒不会让人觉得命不久矣了,交州接过了这个头衔,但人心中对南方的刻板印象却没那么好改变。

此外,他认为商人本就地位低贱,以商人为官会对百姓造成不良的影响,败坏社会风气。

徐璆说得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刘辩却不能接受。

他想了想,决定跟徐璆透个底,批复道今汉律疏议已编修完成,正待发往州郡县中,对贪污之罪,处罚已有定制。

现在缺乏因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对南方的开发,以南方的总体情况,道路、水利,土地开发说得好听点就是进步空间非常大大,潜力非常足,未来非常可期。

要知道,荆州一共才七个郡

后来,徐璆在南阳郡协助朱儁平定黄巾,屡立战功。

按理说,这么一个贤才,早该出现在刘辩的面前,所以,徐璆的仕途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

还是经典的配方宦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