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自主航空工业的新起点(二合一)(3 / 5)

加入书签

“常浩南同志,在你提供的评定指南文件中提到,通过在压气机进口设置插板式畸变模拟装置,请问这一插板为何要设置成单块的弦月形板?”

第一个开口提问的是一名年纪看上去并不算大的中年工程师,从桌上放着的姓名牌来看,名字叫做林宇昂。

事已至此,大家都很清楚,完全属于华夏航空工业自己的第一条标准,就要出现了。

当然,例行的提问环节还是少不了的。

只不过气氛却跟一般的评审会完全不同。

正常情况下,评审组的提问性质更类似于“质询”,是要求台上的人对于之前没讲明白,或者有疏漏甚至错误的地方进行解释、说明或者改正。

有点类似毕业答辩,但性质要严肃得多。

“在纳入考虑的几种典型工况中,剩余稳定裕度最小的那个,就是发动机气动稳定性设计的薄弱环节,也是工程设计阶段需要着重优化的对象。”

说到这里,他直接放出了一张涡喷14的总需用稳定裕度构成图。

其中清晰地表示,高空飞行、加力通断情况发生变化时,是这台发动机稳定性最薄弱的环节。

与试飞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相符。

常浩南转过身来,面对着专家组成员微微鞠躬示意。

毕竟国家标准的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因此有些时候,这个提问流程甚至会持续超过一天时间——因为可能真的发现了问题要到场下修改。

所以评审会开上十天半个月都不算很稀罕的事情。

然而在常浩南这里,由于他刚刚的介绍已经极其完整,加上又有涡喷14这个实打实的项目作为经验,导致这一次的提问环节的画风更像是……请教。

毕竟确实一次性搬出了太多新的概念、理论和工程方法了。

“我关于航空发动机气动稳定性测试和评估办法的介绍结束,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

现场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沉默。

大概几秒钟之后,不知道属于谁的第一道鼓掌声响起。

随后,整个会议室,顷刻间被掌声所填满。

虽然进入了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在昨天的科工委座谈会上就表态赞同设立新标准的人,但没有人想到,常浩南这边的工作完成度已经如此之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科幻灵异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