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2 / 3)

加入书签

其实在一战爆发前,齐奥尔科夫斯基已经过上了小资生活。作为俄国的飞艇专家,他每年能获得大约1200卢布的薪资,虽然不多,但也已经完全足够。

但好景不长。一战爆发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监工制造的飞艇上了战场,并且很快就被德国和奥匈帝国击毁。

虽然俄国也击毁了来自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飞艇,但大量投资飞艇却失败的消息,让俄国迅速放弃了整个飞艇研究室,作为飞艇专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也顺利的成了无业游民,丢掉了自己的金饭碗。

虽然齐奥尔科夫斯基还能重新回到中学做自己的普通教师,但齐奥尔科夫斯基太空飞行的种子早已经在担任飞艇专家的时候就已经种下,此时让他停下研究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裤子脱到一半对方却说亲戚来了,齐奥尔科夫斯基急得抓耳挠腮,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之下,选择在国外寻找新的研究机会。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1857年,目前已经58岁的高龄。

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国梁赞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为家庭生活环境并不好,再加上齐奥尔科夫斯基十岁的时候得了严重感冒,导致猩红热,最终几乎完全丧失了听觉,因此直到16岁才被父母送往莫斯科求学。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一提那段时间的欧洲教育了。和后世被人们熟知的统一高考不同,此时西方的教育大多都是报考制,大学根据自己的招生条件进行考试,则取优者招生。

当然,16岁才接受教育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自然无法进入大学进行学习。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齐奥尔科夫斯基用三年的时间完全钻进了图书馆里,自学了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和微积分,了解了物理,化学和力学,还非常爱好天文学的和杂志。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16岁男孩自学高等代数和微积分,不得不夸赞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聪慧。

澳大拉西亚就成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第一目标。没有其他原因,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位朋友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大学入职,在朋友的邀请下,齐奥尔科夫斯基决定向澳大拉西亚的大学投递简历,寻找担任某个大学教授的机会。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科学报告上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火箭理论和太空飞行的论文,也正是这些小有名气的论文,让巴蒂局长很快注意到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并且汇报到了阿瑟的手中。

对于一位火箭理论和太空飞行方面的专家,阿瑟毫无疑问是非常欢迎的。

更何况对方还是举家来投,对于这样没什么背景,并且一心搞科研的专家,阿瑟可谓是来者不拒。

学成归来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通过了乡村中学的考试,成为一个小城市中学的数学教师。

在一边教书育人的前提下,齐奥尔科夫斯基自己动手组建了一个实验室,一边教书一边开始独立的研究。

在这段时间里,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的论文不仅频繁送到圣彼得堡的物理和化学学会,还得到了俄国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夸赞。

在研究的后期,齐奥尔科夫斯基将兴趣转移到飞艇上,并且提出了全金属硬式飞艇的设想。

这一设想让圣彼得堡政府大为欣喜,并且聘请齐奥尔科夫斯基为飞艇专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