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巧遇将门之后(1 / 2)

加入书签

冯师爷坦言道:“大人,筹粮一事非同小可,况且这件事不在大人的职权之内。属下觉得此事需上报吴王,如今我大明正整军备战,所需军粮不在少数,大人征粮如不经过吴王许可怕有麻烦。”大奎道:“既然这样那就有劳冯师爷书写一封奏折,差许元董虎二人送去应天呈与吴王。”

冯师爷点点头,起身去取来文房四宝及一份空白奏折。田风过来帮着砚了墨,冯师爷取了空白奏折在桌上展开,提笔喂饱墨汁,略一筹措挥毫疾书:江南通政使张大奎奏报,昔日臣巡视至贵州行省顺元地界,此地却已饱受蝗灾。百姓流离失所度日艰难,如今更是饿殍遍野生灵涂炭。臣奏请于江南富庶之地征集粮米二十万担押送至顺元救灾。望吴王殿下恩准,臣跪乞为盼。

冯师爷拿起奏折轻轻吹干,呈给大奎道:“大人请过目,属下如此措辞是否妥当?”大奎看了看道:“如此甚好。”说罢叫董虎取了自己的印信在奏折上盖了印章。冯师爷折起奏折,在封皮表录上写下‘呈吴王亲览’五个小楷。待到墨干又取了折匣将奏折放于匣内,呈给大奎。

大奎顺手接过奏折道:“许元董虎。”许元董虎二人起身抱拳道:“属下在。”“劳烦二位将此奏折连夜送至应天,交予汤和将军转呈吴王”。 许元接过奏折,二人抱拳道:“属下遵命。”说罢转身出了房门。

大奎站起身道:“如此我便走了,你等照俺吩咐明日斩了庞志栋后便一起回隆平府吧。”冯师爷与田风周凯抱拳道:“属下遵命。”

冯师爷见到大奎发着呆不说话,疑『惑』道:“大人在想什么?”大奎惊道:“正通镖局黄世杰来了。”冯师爷不解的问道:“来了又怎样?”

大奎手足无措道:“他不知道本官就是本官。”冯师爷愣了一下,恍然道:“大人是说他不知道江南通政使便是张大人?”大奎点点头,冯师爷哈哈笑道:“张大人如今已过而立,怎可一副孩子心思?”

大奎辩解道:“当时俺下山,师父训诫俺说:‘贫贱能看世态炎凉,穷酸可观人情冷暖’,俺一直是乞丐模样。后来遇到了黄世杰的女儿黄莺,俺看上她了但又不好开口。所以汤和大哥请吴王赐婚给俺,但是俺还是不放心,怕黄世杰一家嫌贫爱富所以去他家作了趟子手。”大奎一顿接着道:“要不是听说罗大海遇难,俺也不会来与你们会合。”

冯师爷不解的问道:“难道大人不希望早日与黄小姐完婚?”大奎支吾道:“不是不想,但俺还有大事要做。”冯师爷不由问道:“不知大人心中有何大事?”大奎站起身道:“俺押镖去了顺元城,那里闹了灾荒。俺想在这临安与隆平富庶之地筹粮送去顺元,那里每天都会有人饿死的。可吴王下旨赐婚说只要我与黄莺见面即刻完婚,所以…。”

冯师爷站起身拱手道:“张大人心系百姓大公无私,属下钦佩之至。”说罢一揖到底。

大奎取了龙泉剑怀里揣了腰牌,便出门而去。

嘉禾县是座小城,城墙低矮城门前也只有几个老军把守。大奎大步走出城门,几个老军连问都不问,大奎的衣饰已经说明一切。

出了城门探手撩起衣袍下摆掖与腰上,取道向南一路飞奔。他心中有个结,须向恩师请罪。隆平府距天台山一千余里,照大奎的脚力明日午时以前便可见到恩师。

一路秋夜凉风,月朗星稀。官道上只见大奎身似疾风步似流星,两侧景物如飞倒退。大奎一边奔走一边回忆少年时与汤大哥一起趁夜爬城去杀贪官的事,往事历历在目言犹在耳。‘为黎民之苦,纵然千刀万刃又何妨?’这是汤和说过的话,也将是自己一生的准则。

第二天辰时,大奎已放慢脚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路旁的田地里已有农户在劳作。大奎又步行了几十里,前方恰巧有个驿站。(明朝时,官道上每五百至八百里便有一个驿站,驿站内有军兵把守并圈养有马匹作为通讯之用。)

许元,董虎,田风,周凯四名侍卫也都起身拱手道:“为国为民,我等义不容辞。一切全凭张大人吩咐。”

大奎环望自己的五名属下,点点头道:“好,大家坐。”众人依言坐下。大亏沉『吟』道:“俺想,黄老镖头此来一定是为罗大海的事。俺下令封锁了囚牢,连夜审案,这些他还都不知道。不如这样,冯师爷出去和他把事请说清楚叫他走吧。”

冯师爷起身道:“也好,属下去说。”冯师爷刚要走,大奎又道:“切莫叫他与罗大海见面,不然我的身份就穿帮了。”冯师爷答应着,转身出了门。

大奎坐在那里发着呆。许元,董虎,田风,周凯四人见大奎在哪里深思也不便打搅。过了一会,冯师爷回来了。大奎抬头问道:“黄老镖头走了?”冯师爷道:“走了,属下对他们说张大人已经休息了不见客。另外告诉了他们罗大海已经平冤昭雪,叫他们放心。”[]大明风云录之傻蛋传奇25

大奎疑『惑』的问道:“他们?”冯师爷道:“同来的还有一位头上蒙着黑纱的姑娘,她就是大人说的那个黄莺吧。”大奎点点头沉思道:“明日由隆平府的王大人监斩,然后你们都回隆平。今晚我要回师门一趟,等我回来后与王大人计划筹粮的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