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大唐第一村,离去!(精修)(1 / 2)

加入书签

也不等李世民再开口相询,杜如晦把从吏部考功司刚得来的折子双手奉上。

李世民接过打开,看着看着脸上笑了起来,说道:“在此天灾连绵之时,这个消息可谓是甚慰我心啊!这个欧阳宇有意思,居然治旱、治蝗有点儿本事,全村无损粮?人口无外流?若是每村皆是如此,又何愁大唐不强盛!考功司的意见是什么?”

盛赞之后,李世民问起了考功司的处理意见,杜如晦三人皆松了口气,轻轻擦去手中的汗水说道:“皇上,考功司尚未拿出意见,今日上折子一到,便拿来给皇上看了,依臣之间,应当对此人、此村、此县做出奖赏。”

“不可!”却见房玄龄皱了皱眉头打断道:“克明,若是这折子所报为实,为何那盘山村早早做了防旱、防蝗的准备,而其它神山县的村子并未有所准备,难道是盘山村有人想独占其功或者县衙那里未加重视?”说罢又眯缝起了眼睛。

“玄龄所言甚是,朕也差点忽略了过去。”李世民又皱起眉来。“王德!”他朝门外说了一声,只见太监王德即刻轻推房门,进来行礼道:“皇上,您吩咐。”

数日后,长安御书房。

“克明,近日灾情如何?粮价如何?”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一手提着玉笔,一手抚额,皱眉盯着桌上的奏折。

杜如晦听到李世民询问,赶紧从锦墩上起身答道:“皇上,近日灾情稍有好转,京师以及附近数州米价已稳定在每斗25文左右,只是...”抬头看了李世民一眼,又低了下去。

“说!”李世民声音转厉,并不抬头,依然看着奏折。

杜如晦看了房玄龄和魏征一眼,两人向他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他才轻声说道:“只是,河东道已经开仓放粮,虽然没有全面救济到,米价不降反升,依然高攀。有些古怪。”说道此处,略微抬眼用余光看了过去。只见李世民正在朱批的手停了下来,又开始批奏折。

“你去给朕查一查,近几个月来,可有关于神山县盘山村的折子,统统给朕拿到这里。再给朕的几位爱卿上些茶点。”李世民吩咐道。

御书房中一众人聊些闲话,等着王德去查了,大约过了半个时辰。王德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本折子,模样有些旧了。

“皇上,这里有一本折子,乃是两个多月前云州刺史言及神山县令等上报的治蝗之法。”说罢便双手递上。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听此言,心中咯噔一下,心想有人要倒霉了,如果真是提前就有了此折子,说明盘山村欧阳宇是把自己预测到有大旱和蝗灾的情况上报了县衙的,而县衙和州府仅仅是把治蝗之法提及,说明没有重视到对大旱和蝗灾的预测。

“哼!”李世民快速的看完折子,脸色不豫,把折子掷于桌上。

“说说你们的看法,不必避讳。”李世民朝太监王德摆了摆手,王德朝宫女等点了下头,带着不相干的人都走了出去。

房玄龄睁了睁眼,复又眯起来。起身答道:“皇上,从传来的消息看,这里的古怪怕是和前朝余孽有关,而且也沾上了东突厥。”

说完整个书房陷入寂静,李世民合上批完的奏折,左手食指有节奏的点起桌面。片刻后霍然抬头道:“让河东道那边的人去查下,不要惊动了他们,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切不可大意,也不可攀咬冤枉,朕要证据!”

“是,皇上。还有一事,却是件喜事了。”杜如晦见李世民并不愿意讨论的太深,只是差人去探查消息。就知道皇上将此事放在心上,李世民越是在意的事情便越不会信口说来,他跟了李世民多年是知道这个习惯的。

“哦?居然有好消息?朕这一月来批了无数折子,并未见到有何可让朕高兴的。”李世民轻笑摇头,想想这一月来的事情,基本全是球救济和上报各地损失的,今日杜如晦能开口说出来,想必又些意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