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炉渣的另一种用法(2 / 3)

加入书签

此渠建于汉武帝年间,前后耗费近十年动万人,最终引洛水入长安,建成了这座中国史上第一条地下引水渠。

作为反面例子的恰恰就是罗马,古罗马城是典型的自然聚集型城市,缺乏规划。

先天环境无法满足后期需要,等到人口爆炸时古罗马工匠发现地形多山,且地质多为岩石,以当时的技术无法大规模挖掘涵洞,于是修高架引水属于迫不得已的选择。

而同时期的秦汉时期,老祖宗们已经不满足于规划单一的城市,开始尝试构建城市群规划体系。

还是以汉长安为例,天下太平后迅速暴增的人口让长安不堪重负,在官方的规划下,一些能够集中的职能迅速被转移到周边小城中去。

巅峰时期长安的都市圈的小城高达57座,这些小城各司其职,将整个长安都市圈拱卫的井井有条。

得了允诺的阎立德喜滋滋退了回去,感觉自己在史册上的记录多半又能多两行。

若说青史留名生民立祠最简单的方法,治理黄河当算一项。

但这般简单只是相较于如冠军侯一般长驱电掣直入漠北罢了,若真说简单,何以黄河大患偶有小患不绝?

阎立德精于建筑,故而对水利也算有心得,更是知晓黄河最大问题就是复杂的河道使得清理险峻处的泥沙淤塞十分困难。

而如今光幕将方法要诀扔到了脸上,阎立德觉得自己若是不把握住这个机会简直天理难容。

比如郑县、夏阳等城,专设铁官,集中冶铁,属于如今工业区的雏形。

比如栎阳、徽县等城,临河而立,司掌漕运,设巨粮仓转运长安诸城。

莲勺县设盐官,供给关中京师所需之盐;船司空则是京师掌管造船的部门直接空地起新城,因而得名,也是纯粹功能性的卫星城。

而这样超前完善的规划自然也是对城市引水有所规划的,比较知名的如灵渠、郑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首先是引水渠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灌溉农田反而是它的次要功能。

最典型的莫过于龙首渠,长达七十公里,位于地下三十米处。

阎立德很舒心,李世民很满意,君臣相得互相一笑,气氛十分融洽。

至于这所谓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李世民就不评价了。

毕竟看样子就知道多半还有其他的问题,才导致了明朝这看似因噎废食的举动。

至于具体为何,恐怕就要以后才能知晓了。

【首先需要明白一个概念,中国自西周起,城市规划体系就已经相当成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