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 物理学之电学 5(1 / 2)

加入书签

四极管:1915年,英国的朗德在三极管的控制栅极与阳极之间又加了一个电极,称为帘栅极。其作用是解决三极管中流向阳极的电子流中有一部分会流到控制栅极上去的问题。

五极管:1927年,德国的约布斯特在阳极与帘栅极之间又加了一个电极,发明了五极管。新加的电极被称为抑制栅。加入这个电极的原因是:在四极管中。电子流撞到阳极上时阳极会产生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栅就是为抑制这种二次电子发射而设置的。

此外。1934年美国的汤绿森通过对电子管进行小型化改进,发明了适用于超短波的橡实管。

管壳不用玻璃而采用金属的st管发明于1937年,经小型化后的mt管发明于1939年。

2.晶体管

4.电力设备和三相交流技术

两相交流电是用四根电线输电的技术。德国的多勃罗沃尔斯基在绕组上想出了窍门,从绕组上每隔120度的三个地方引出抽头,得到了三相交流电。1889年,利用这种三相交流电的旋转磁场,制成了功率为100w的最早的三相交流电动机。

同年,多勃罗沃尔斯基又开发出了三相四线制交流接线方式,并在1891年的法兰克福输电实验(150va三相变压器)中获得了圆满成功。

8.电子电路元器件的历史

当代,是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电子学繁荣昌盛的时代,其背景与电子电路元器件由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半导体器件大致分为晶体管和集成电路(ic)两大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电子学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晶体管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巴丁,布拉特在1948年发明的。

这种晶体管的结构是使两根金属丝与低掺杂锗半导体表面接触,称为接触型晶体管。

1949年。开发出了结型晶体管,在实用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1956年开发出了制造p型和n型半导体的扩散法。它是在高温下将杂质原子渗透到半导体表层的一种方法。1960年开发出了外延生长法并制成了外延平面型晶体管。外延生长法是把硅晶体放在氢气和卤化物气体中来制造半导体的一种方法。

1.电子管

电子管是沿着二极管-三极管-四极管-五极管的顺序发明出来的。

二极管:前面曾经讲过,爱迪生发现了电灯泡灯丝发射电子的“爱迪生效应”。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受到“爱迪生效应”的启发,发明了二极管。

三极管:1907年,美国的福雷斯特发明了三极管。当时,真空技术尚不成熟,三极管的制造水平也不高。但在反复改进的过程中,人们懂得了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终于拉开了电子学的帷幕。

振荡器也从上面所讲过的马可尼火花装置发展为三极管振荡器。三极管有三个电极,阳极,阴极和设置在二者之间的控制栅极,这个控制栅极是用来控制阴极所发射的电子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网游竞技相关阅读: